娱乐圈分手的瓜有多丑,这部剧就有多真

婚恋的面貌有很多种。
有强强联合,两年破局收场的双宋;有分手三天,还能一起谈笑风生的冰晨,还有平时不算大火,婚礼当天却狂爆热搜的张若昀和唐艺昕。
迅速,麻利,大胆。可明星婚恋作谈资尚可,作为理想型分手或幸福的指导,还是不如普通人的细水长流来得意义非凡。
最近就有一部高分日剧,以精确的细节,刻画了婚姻的方方面面——
《坡道上的家》

牵涉的是育儿,放大的却是为人父母之后的人性,私欲与恐惧。
主线山咲家的家庭主妇里沙子是个为孩子而暂时放弃事业的女人。她主要做两件事:陪孩子,给丈夫做合乎他心意的晚餐。
为了育儿,一年前夫妻俩搬到了远离城市的小社区,远离了纷扰,也远离了接触社会的机会。
对此,里沙子没有怨言,丈夫非常满意。这不就是俗话说的“女主内,男主外”的完美模式吗?
然而,一封陪审员邀请信打乱了这份“完美”。
里沙子拿到信,第一件事便向丈夫抱怨自己又要带孩子又要照顾家里,现在还要去做陪审,怎么办?
本以为丈夫会安慰,没想到却是变着花样的打压。
惊讶——你还真能遇上这事?

嘲讽——候补就是冷板凳,可以找人替的吧。

得知候补也要随时跟审,就拿出了杀手锏:攻击。

最后这句似乎在说:别焦虑了,按照以往经历,你注定会失败。
里沙子听了,尬笑许久,然后转身将来信贴在了冰箱上。
这是剧中她第一次也是觉醒之前唯一的反抗。或许她自己都不明白在做什么。把信贴在冰箱上,不过是提醒自己按时参选而已。
反正也选不上。
陪审工作是剧里最重要的串联工具,也是一座由挣扎,摸索,蜕变铺成的觉醒之桥。
法庭上,里沙子见到了作案人。那个被千夫所指的溺婴案的唯一作案人,安藤水穗。

她不发一言,很憔悴,与新闻、邻里八卦中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她似乎不太一样。
但与所有人一样,里沙子也没同情她,“这种人大概根本不适合做母亲吧。”

随着与案情相关的各方面细节浮出水面,里沙子渐渐发现,是她大言不惭了:自己才是不适合做母亲的那个人。
她在近处躲起来,准备吓唬吓唬哭闹不止的孩子,丈夫却给她的行为下定义:虐童。

做饭稍晚了些,婆婆的结论是,她不支持丈夫工作。

好不容易说出委屈,却迎来了贬低式宽慰。

渐渐地,里沙子所受的责难与庭审时安藤受到的指责与谩骂重合。仿佛处处在暗示里沙子,看看你,神经兮兮的,溺婴的安藤水穗就是你的结局。
共鸣虽然怪异,边缘化,不被主流接受,还是来了。里沙子陷入了越来越难以自拔的对抗。
她的感受皆与他人的判断相反。
丈夫说她喝酒太多了,要小心酒精中毒。她一方面不得不屈服,一方面却在半夜里偷偷喝成泪人。
婆婆给了她一份速食菜谱,大家都觉得好心,她却感觉是否定她,不信任她。
为何?里沙子感受到的打压、不信任是真实存在的吗?
若是,为何别人都认为她神经脆弱,妄想症发作?
若不是,公诉人为何总是提到独自承受的不安和痛苦等字眼,暗示里沙子正遭受的冷暴力?
02
里沙子的感受,事实上是一种心理现实。
朱建军的《我是谁》说过这么一段话:
心理现实性似乎很难理解,而实际上并不难。我们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我们对“现实”有误解。我们误以为只有物质世界才是现实。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现实是指那些独立于我们的自由意识之外的一切,是我们所不能仅仅靠意愿来改变的一切。
里沙子代表了女性现实的一部分,而剧里的另外两个女性代表:女法官,高级白领,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婚姻范式。
无暇顾及孩子的女法官,幼儿园快关门时才去接。接回来后,自己加班,孩子在地上玩儿。
兼顾了工作与孩子的她,还要买日用,做饭,打扫。即便这样,某天夜里回来,却发现身后无一人支持。
丈夫秉持着“生了孩子的女性就要自动退出职场”的理念,坚决不请育儿假却提醒老婆该生二胎了。
改变不了丈夫的价值观,无力感也随之产生。

白领主编似乎是三人中最惬意的一个。
房子住最大的,客厅里有全夜景式折角落地窗俯瞰全城,厨房是敞开的,阳光倾泻的样子宛若韩剧打光。
夫妻两人看上去就像一对笃定了不要孩子,只享受生活的丁克眷侣。
也是,剧中还有谁的丈夫,会在自己妻子被误会虐童时,安慰说“我们的人生,没有孩子就没有意义了吗?”
然而,家这块缓冲地太小了,只要一出门便是无处不在的职场和社会,而这其中,不是个个都像丈夫一样和风细雨,总有人让她感觉“受人同情”“低人一等”。

《坡道》里有各种各样的婚姻模式,却没有一个是恩爱无暇,十全十美的。
为什么?除了塑造气氛,最重要的还是剧的价值导向:承认婚姻的不完美,不去美化它。
不完美,正是这部剧显得格外真诚的一点,它小心翼翼地告诉你,婚姻可以是一块跑马场:无人约束的私欲,失控的人性以及人们的自我催眠,全都在。
连离完美受害者最近的里沙子也不例外。
一个例子。
里沙子的妈妈前来拜访,妈妈习惯了贬低里沙子,说她住家偏远,暗示她嫁得不好,守着每天很晚才回家的丈夫,孩子也养不好,连外婆都不会叫一声。
对此,之前体验了无数冷暴力的里沙子这么回击:

经历了数次庭审,她还不知道美化会被过度解读为“爱慕虚荣”?
没错,私欲占了上风。
这才是里沙子完整的心理现实,不顾现实,美化此时此刻的她,比起之前一直完美受害的形象,显得更私人,更个性化。
在这一刻,她消解了主妇与妈妈的身份,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撒谎,会掩饰,会自欺欺人的人。
心理现实,不仅限于《坡道》,也不仅限于日本,美剧《奥利弗·基特里奇》《心理神探》也是心理现实剧的佼佼者。
国内也有,最好的例子是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以及网剧《白夜追凶》。
这些剧,都有一个共同点:
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总是踩在观众又爱又恨的天平上左右摇摆,我们有时因为这个原因恨他,有时又因为别的缘故爱他,但不论如何,我们都不再以好人、坏人这种单一标签来抒发爱恨了。
03
《坡道》里,溺婴案为引子串起了六个庭审之外家庭里的婚姻。
《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反腐为引,钓出正反两派所有的家庭范式。
在不断推进的反腐之路上,贪官落入法网之前,你不仅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他们的现在与过去,更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人。
比如高育良家。
夫妻俩二十几年相处 ,对彼此知根知底到哪种份上?我知道你有小三和私生子了,你要知道我死要面子,宁愿离了婚,不爱了,也要住在一起,就为了别人的一声师母,就为了那些体制内的优待。

对此,侯亮平评价,“您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师母的眼里,这个世界里不存在付出,不存在爱情,高小凤不过是李小凤,张小凤中的幸运儿。她再耀眼夺目,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们也不愿将她划入自己的精神领地。
再比如祁同伟家。
《人民的名义》播出两年后,提到梁璐这个悲剧了一生的女人,很多人依旧咬牙切齿。她一出场,就是受害者的面目,并且相当狗血:未婚先孕,被恋人抛弃,终生不孕。
一般女孩,大概早屈服了,梁璐很幸运,有个做副书记的爹。屈不下去,就要往上走,拆散丈夫祁同伟的初恋,调他到穷山沟的司法所,堵死他晋升的路。
梁璐利用了父亲的权力,最终成功地让祁同伟认清了权力的现实:下跪,求婚,从此埋头被权力架空的空壳婚姻里。
在权力的笼罩下,《人民的名义》成了人的私欲放大镜,每个人对现实的感知,都带着一种根据官位大小排序并层层向上的权力嗅觉。

那么,与之相反的底层人物呢?
《白夜追凶》,一场灭门惨案,让弟弟成了通缉犯,让哥哥丢了工作。于是就有了双胞胎互换身份,模仿彼此,在警局里唱双簧的故事。

剧情很扯,评分却意外地高,还成了第一部出口到网飞(Netflix)播放的国产剧。
为什么?

细节打动人。
兄弟互换,做警察时卖弄耍酷做正经人,做通缉犯时宅在家中,绝不到主流社会遛弯,一切按人设套路配置。
为了扮演同一个人,上一秒还在挤兑哥哥的弟弟下一秒就忍痛在右脸上割了月型伤疤。兄弟情深,呼之欲出。

《白夜追凶》用亦正亦邪的人物刻画吊足观众胃口。
双胞胎互换身份,一起通关的设置,以亲情为诱饵,以成长作吸引,让我们相信,这一场猫鼠游戏可以是真的。
《白夜追凶》的情感共鸣是一流的。而共鸣一旦抵达便来到一部剧与观众共享的“私人心理现实”:这样的世界是存在的,关氏兄弟就是那个世界的我们。
然而,对比日本女性向的心理现实剧《坡道》,到了国产剧中,怎么光打犯罪、反腐这种男性向明显的牌?
只说一点就明白了:
近年来大火的《都挺好》《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都是爱情事业家庭三丰收。
很风光,不是吗?
可仔细感受一下,你就会发现,你对女主的了解,仅限于她跌宕起伏如过山车般的一生或日常。
极少知道的是,拥有如此幸运的一生,她自己到底有何感想。
04
国产剧女主到底怎么了?
《坡道》用六集砌起女性心理现实的大坝,一旦换作国产剧女主,便成了一路开挂,不管是什么起点,都以抵达权力巅峰为人生路。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说明,当代女性观众具有这种普遍的渴望拥有权力的心理现实吗?
活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只需努力便能迎来闺蜜退位,男主、男配无限助攻,最终爱情事业双丰收,这不也很心理现实吗?
且看。
《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周莹,一个注定成为巨富的女人。
18岁嫁人,19岁丧夫,无儿无女无牵挂,就算谈恋爱也是别人一再暗恋,不到关键时刻绝不挡路的类型。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一个注定要成为都市逆袭典范的女人。
作死,离婚,人生低谷,咸鱼翻身等套路必须有,此外,为了增加可看性,注定失败的闺蜜情,注定要挖的墙脚,与身份完全不搭调的心理独白,也被写进了剧本。

心理现实?
这是爆热点和洒狗血。
狗血故事,简单,安全感高,以上热搜、引发全民公愤为标准。
挖掘生存困局,探讨生存感受,难。
难就难在,没有标准。
现实中的女性,复杂多变。她们或许没有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随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
作为一种通俗艺术,为什么电视剧在反应现实生活时,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
当然,正向的主角,更容易引起共鸣,因为他直接给人以启迪,勇气,智慧。
但这并不代表失败者的人生不值得光顾。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些“更衣室”里的失败者比起光芒万丈的成功人士更能引发共鸣。
等到光芒暗淡时,看他们如何鼓起勇气,恢复信心, 面对接下来的日子,更能震撼人心。
那么,怎么做?
不难猜,信任感。
无论剧和人设多么失控,都要让观众相信,那是真的。
心理现实即是一个人与自己独处时的全部现实。一个可信的角色,不分好坏,他会有知心好友,甚至蓝/红颜知己,但大部分时候,他还是一个人独自生活。
《人民的名义》与《白夜追凶》已经做到了。
而国产剧女主想要拥有独立的心理世界,不是不可能,只是还需勇气与胆量。
破除传统与默认印象,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量。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