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4月,张国荣因抑郁症离开人世已经18个年头。过去18年里,每年刚进入4月,纪念张国荣和谈论抑郁症,都会成为热点话题。
同样在过去18年里,娱乐圈内还有大量明星被曝出受到抑郁症困扰,有的甚至像张国荣一样,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也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娱乐圈是抑郁症的重灾区。
但这也可能是一种错觉。明星患抑郁症更容易受到媒体关注,不一定能说明娱乐圈中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照此计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这个数字超过了世卫组织《2017年全球肝炎报告》中披露的全球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人数。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接近80万。
和媒体上不时有娱乐圈明星自曝患上抑郁症不同,很多普通抑郁症患者会选择隐瞒自己的病情。
“我不可能主动向学校泄露病情。身边同学、老师知道了,会怎么对待我?类似的各种心理测评学校已经让做过很多次,每一次我都填得无比健康阳光。如果是抽血,脑电波检查,我无能为力。如果是量表,我绝不会说真话。医疗条件依然落后,家长依然不理解,又能怎么样呢?”一位抑郁症患者交流群里的的学生患者这样写道。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还是个谜
世界上对于抑郁症的临床诊断共有三套常用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版本的《国际疾病和分类》(ICD)、美国版本的《精神障碍的诊断统计手册》(DSM),和中国版本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这三套标准已经非常接近,只是表述略有不同。
根据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临床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及疲乏感。
“不知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伤……”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诗,描绘了抑郁症患者确诊之前的那种感受。
从生理学上来看,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个谜。目前比较受推崇的是单胺假说。
1960年,英国科学家对抑郁症患者的脑脊液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5-羟色胺浓度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针对这个结论,大批抗抑郁药物被研发出来,对部分患者起到了作用,这是单胺假说被认可的基础。
类似的研究还涉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它们和5-羟色胺一样,都属于单胺类神经递质,承担着影响人类情绪的功能。
但研究最大的悖论在于,人们始终无法证明,单胺类物质浓度偏低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看起来,它反倒更像是抑郁症的病症表现之一。
应激性生活事件,诱发抑郁症的“板机”
而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都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关人格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人格基础,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发生抑郁症的几率相差很大,其中神经质和精神质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外向性格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
虽然人格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抑郁症的最终发生还是个体自身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低、矛盾冲突较多、情感表达较少。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支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较多,但社会支持较少。
此外,应激性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例如丧偶、亲人病故、离婚、失业、婚姻不和谐等。同时,慢性心理社会刺激,如长期贫穷、患有慢性躯体疾病、人际纠纷、家庭矛盾等也可能诱发抑郁症。
研究发现,当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时,便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个体都会患上抑郁症。部分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一般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仅起到“扳机”的作用,而个体消极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才是导致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替换成:抑郁的人各有各的抑郁。
一般人患上抑郁症,原因可能千差万别。对于娱乐圈人士来说,由于他们总是处在媒体聚光灯下,基于媒体报道,就可以大致勾勒出他们日积月累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因素。比如:拍戏和“走穴”等社会活动频繁转场,工作节奏紧张;演员需要诠释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剧情中切换,大悲大喜,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力;既要维护个人媒体形象,又要让渡个人隐私;“人红是非多”,可能面对来自舆论的非理性攻击;从“走红”到“过气”的落差;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婚恋家庭关系等等。
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对抑郁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健闻君有一位朋友,曾经得过抑郁症。根据自己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经历,他认为药物治疗只是第一步。
他告诉健闻君,抑郁症是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治疗也至少要从这三个角度,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的本质是在一段基于信任的安全、高质量的关系里,重新发现自己。发现内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理清来龙去脉,领悟它跟自己的问题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调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的认知,纠正认知偏差,与真实的世界链接得更加紧密,最终获得彻底的疗愈。
“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很难。这绝不是什么‘顿悟’,不可能一下子‘想通了’就行了。在心理学方法上,这需要做CBT,即认知行为治疗。而且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做自我的观照,做家庭作业,不断练习。”
精神疾病成因复杂,无论药物治疗还是物理治疗,或是心理治疗,都是尝试性的,患者不可避免要“试错”,疗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精神疾病过程环节漫长。人的精神活动可以简化为“刺激-调节-反馈”的循环,这是一个复杂的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引发精神问题。
在精神疾病的疗愈中,个人努力也非常重要。“如果患者没有求治之心和相应的行动,神仙也无能为力;而患者的病况,恰恰使其难以努力。这是一个尴尬的怪圈。想要彻底治愈,还需要社会适应。要回归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这些年,这位朋友除了自学相关知识,还在精神健康领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写书,帮助其他抑郁症患者,等等。回过头看这些事情,他觉得对于自己的治愈是非常有好处的。
附:你有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吗?
最新的DSM-IV,对抑郁症列出9大症状,如果符合其中的5项,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就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这9大症状包括:
1、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
2、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显著减低;
3、体重明显减退或增加(以每月变化5%为限);
4、每天都有失眠或嗜睡;
5、每天都有精神激越或迟滞;
6、每天都感到疲倦;
7、每天都感到自己无用,或有过分内疚;
8、每天都有思维能力或注意力的减退;
9、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
诊断标准中还提到,对于重大丧失的反应(如丧亲、经济损失、严重的疾病或残疾),即便符合以上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是对重大丧失做出的适当反应,而不是抑郁症。不过也不排除抑郁症的可能,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判断。
理解起来有一点复杂。杭州怡宁医院的执行院长刘志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第一,你的痛苦有没有影响到社会功能,比如工作、学习等等;
第二,这种影响是否持续了两周以上。
希望大家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