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乱用“娱乐至死”了!大多数人都用错了!

当代社会一个装"X"神句就是“哦,这真的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波兹曼诚不欺我!”一旦出现个娱乐圈大瓜——哪位明星的房子塌了、哪位哥哥被官媒点名了、哪位姐姐被封杀了,评论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娱乐至死”。好像一加上这个词,整句话就得到了质的升华,尤其再配上一些原文中的句子,例如: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哦,不要再忘了配上英文翻译,和一些看似就很有哲理的图片,这样有一篇“针砭时弊”的巨作就完成了,人人都是当代鲁迅。


三大误解

把《娱乐至死》这本书简单理解为批评大众媒体上的娱乐化现象,其实是一种望文生义,是搞错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人们对于娱乐至死这本书常常有这三大误解:

第一,《娱乐至死》批评的核心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电视这种媒介形态。

但是我们都知道当电视开始普及的时候,好像很少听说有谁谁谁沉迷于电视无法自拔,最终有了“电视瘾”,这个也是与玻兹曼当时预料相偏离的事,这个我会在下面谈到。


第二,《娱乐至死》指向的其实不是娱乐行业,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公共行业的娱乐化。

也就是说,与娱乐业的发达没什么关系,但娱乐和非娱乐之间的界限消失就是严重的问题了。这个就是现在人用“娱乐至死”最大的问题所在——人家根本就不是在批评娱乐业!


第三,《娱乐至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批判,不是感慨世风日下,而是在积极寻找建设的方式,特别是在强调我们应该提升对各种媒介形态的认识。

所以说当代鲁迅们,当你们再想要感概“娱乐至死”,表达对时代的失望时,请你们也要做出努力,不要光耍嘴皮上的功夫,要真正提出建设化的意见,才是最好的。


那么这本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批判的不是那些让人哈哈哈哈大笑的综艺节目,而是那些打着文化推广旗号的科普节目,像《百家讲坛》这类的。

娱乐本来就是电视该做的事,但当“严肃”成为一种娱乐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再值得认真对待了。


书中问题

虽然说这本书在当时看是很有开创性的,但是从现在的时代发展来看,它存在的问题也不应该被忽视。

波兹曼曾说“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后控制文化。”

这句话更是让人无法苟同。任何媒体是无法“控制文化”,“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参与者。在强大的电子媒体面前,人看起来像毫无反击能力,但他们中最孱弱的,也始终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拔掉电插头。


波兹曼的这种论调让我想起某些老套的科幻电影情节,未来时代机器人取代了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看上去,这是警告人类不要被人造技术吞没,但这种警告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技术决定论。

波兹曼还说,“各种各样的专制者们都深谙通过提供给民众娱乐来安抚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民众会忽视那些不能带给他们娱乐的东西,所以他们还是常常要依靠审查制度,而且会在意这种差别,因为审查制度就是他们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方式。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话语都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过去的国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会感到多么高兴啊。”


显然,这段貌似深刻的话也只对了前半部分。以我们正在经历的反低俗运动来说,并没有谁相信娱乐可以取代审查,也没有人因为娱乐而暂缓审查。恰恰相反,“反娱乐”成为了“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口实,而“娱乐至死”的告示牌上画着骷髅标志,正把我们驱赶到一条全新的乌托邦之路上。这条道路,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实和地狱之路一样,都是由鲜花和良好的愿望铺就的。


总结

波兹曼写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的知识分子同行的,他呼吁他们回到书籍中去,认真地写作和思考,而不要贪恋在电台、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一夜之间曝得大名。“娱乐至死”是他对媒体知识分子的警告。他认为,印刷机更适宜于理性思考,电台电视只会沦为大众娱乐,任何有志于知识工作的人都应该清醒,回到书面写作,那才是他们该呆的地方。 

相关产品

评论